自古以來我國_是禮儀之邦,來而不往非禮也一直是人們所信奉的觀念。因此,在銷售商品的過程中,銷售人員可利用這種銷售心理策略,讓客戶因不好意思拒絕而購買商品。
_拿某大型_市里的茶葉專賣店來舉例。這家茶葉店在_市的過道上讓服務小姐端著一個茶盤,上面放著泡好的一杯杯茶,熱情地邀請來_市購物的人品嘗。
一位剛剛買完日用品的年輕人走過的時候順便品嘗了一杯,按照之前我們分享的“付出——回報”思想,由于他已經(jīng)接受了一個小小的服務,待接下來服務小姐邀請他進去坐一坐時,他基于回報的心理而答應的可能性_相當高。
而當他坐下來之后,服務小姐便熱情地幫他泡完一壺茶并且給他詳細地講解茶葉的文化,這一過程大概需要花去10分鐘左右的時間?,F(xiàn)在的問題是,當一位態(tài)度非常好的服務小姐花了10分鐘左右的時間為他服務時,他如果不買,是否會有一種愧疚感呢?而且再一想茶遲早也是要喝的,這家茶葉的品牌也是有口皆碑,買些也無妨,于是便產(chǎn)生了購買行為。
_心理學家羅伯特·西奧迪尼將這種“付出——回報”行為稱之為“互惠”,即對于別人的付出我們要予以回報,否則_會產(chǎn)生愧疚感,而我覺得用中國人_喜歡的兩個字“人情”來理解可能更加符合實際。
那么,對于銷售人員來講,到底應該如何運用“人情術”來達到銷售的目的呢?接下來_給大家細細地道來。
一、送人情_找準客戶的需求
我相信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經(jīng)歷,即因為接受過別人的某種幫助或者付出,從而在回報的壓力之下,使得自己不得不答應對方的要求,進而蒙受了不必要的經(jīng)濟損失。在這些負面經(jīng)驗的影響下,使得大多數(shù)人都有著一種條件反射的慣性行為,即對于別人的_幫助報之以一種警惕的心理。
那么對于銷售人員來講,面對客戶的警惕之心,到底應該怎么辦呢?我們先看看下面的一個案例:
事情的緣由是這樣,我2009年買的車險到2010年1月到期,2009年12月底_接到上次投保的保險公司業(yè)務員的電話,聲音聽上去很客氣,說感謝上次買了他們公司的保險,現(xiàn)在保險單要到期了,看要不要續(xù)保。
從接電話初始,我心里_一個勁兒地嘟囔:“去年買新車的時候,是在汽車分銷商那兒買的車險,當時心想反正買車那么多錢都舍得花了,明知道要被分銷商砍一刀,一偷懶還是在分銷商推薦下買了這家保險公司的保險。結(jié)果回來和同事一說,被大大地嘲笑了一番,原來整整比別人買的保險貴了30%,那叫一個冤,現(xiàn)在我還能再上當呀。”于是我沒好氣地把電話掛了,心想:想通過打電話來推銷保險,在我這兒沒門兒。
過幾天,接到了另一家保險公司的業(yè)務員打來的電話,我知道他們是來推銷保險的,拿起電話的一刻,_做好了婉言謝絕的準備,沒想到人家不是推銷保險的,中保的業(yè)務員講中保現(xiàn)在在推廣一個活動,向客戶_贈送救援卡,擁有這張卡的車主在六個月內(nèi)能享受到北京市四環(huán)內(nèi)_救援的服務,問我是不是對這張卡感興趣,我一聽_頓時來了精神,既然是白給的要一張也無妨,于是詳細地告訴了對方我的通信地址,中保的業(yè)務員也算痛快,核對完地址后_掛了電話。過了兩天,我果然收到了這張救援卡,看看上面的說明,頓覺自己撿了一個不小的便宜。
收到卡的第三天,那個業(yè)務員又給我打來了電話,問我有沒有收到救援卡,他說給我打電話,一是確認我有沒有收到卡,二是提醒我無論我是否在該家保險公司購買保險,這張卡在未來的六個月內(nèi)都有效,事情到了這個份兒上,我還能說什么呢,一個勁兒地向人家道謝,掛了電話。之后想想我上次投保的那家保險公司,忍不住見人_說,瞧瞧這家保險公司多好。
離我汽車保單截止有效期還有一周的時候,這家保險公司的業(yè)務員再一次給我打來了電話,他說他知道我的車險保單_要到期了,我趕忙問他,你從哪知道的,對方笑道:“這個您_別管了,現(xiàn)在我給您傳過去一份根據(jù)您車輛情況作的保單報價,您可以和別的保險公司的保單比較一下,看看有沒有興趣選擇我們這家。”有了前兩次的溝通,我覺得自己實在沒有拒絕的理由,于是讓對方把保單傳了過來,反正要買保險,我又趕緊給其他幾家保險公司打了電話,詢問了價格和服務內(nèi)容,_后發(fā)現(xiàn)這家保險公司今年的價格雖然不如去年的價格那么低,但和別的保險公司相比,還是有5%~8%的優(yōu)勢 我知道,我中了這家保險公司的“圈套”,那位業(yè)務員只給我打來了三次電話,我便成為了他的客戶。(本案例節(jié)選自李農(nóng)老師的“三通電話,我成了他們的客戶”,有細微改動,詳見“客戶世界網(wǎng)”,在此深表謝意。)
在李農(nóng)老師的這個案例里,銷售成功_關鍵的原因在于接受了那張_救援卡,作為一名私家車的車主,這樣的服務很顯然是有吸引力的,因為他本身_有這樣的需求存在。換言之,做人情的關鍵在于找到客戶的需求,并且適時提供。當客戶有需求時,雖然在接受銷售人員的恩惠時會有所顧慮,但是考慮到實際,他也會在內(nèi)心說服自己去接受,他告訴自己頂多有機會還你這個人情_足夠了,而這正是銷售人員所需要的。
然而對于銷售人員來講,應該如何找準客戶的需求呢?其關鍵_在于對客戶的了解。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本職工作,比如我是從事培訓行業(yè)的,銷售人員送培訓光盤給我,成本雖不高但我卻很喜歡,因為我有這個需求;我愛人從事人力資源管理,送給她與人力資源管理有關的書籍,也會受到她的歡迎。
因此,在做人情之前要先作調(diào)查,了解你的客戶,然后對癥下藥,自然會獲得很好的效果。